收藏本站 · ENGLISH

郑州外国语中学三年发展规划(2016—2019)

阅读数:4061 更新时间:2016-03-10

郑州外国语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2016年—2019年)

 

为进一步深化学校的改革机制,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要阐述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本校前一轮规划实施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形势分析

 

发展形势分析主要是结合学校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自身的实力、弱点、机遇和威胁、发展阶段、发展背景进行必要的分析。这是本规划的起点。

一、办学基础分析

(一)学校发展的历程现状

郑州外国语中学创建于1983年7月,原名为郑州市外国语中学,1986年由郑州市布厂街迁入陇海西路65号,1988年由学校申请,郑州市教育局上报至河南省教育厅,经省教育厅考察后再报至国家教育部,最终由教育部根据文件规定,正式批准定名为郑州外国语学校;为进一步满足发展需要,2001年6月,学校高中部迁往高新技术开发区,陇海西路65号校区保留为初中部,2003年6月命名为郑州外国语中学。

办学过程中,坚持“着眼终身发展,为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突出外语特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心态、习惯、方法、品德、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在编教师168人,其中高级教师66人,一级教师65人,任课教师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教育教学专家27人,河南省名师4人,郑州市名师5人;目前共有36个教学班,约2500名学生。

学校占地面积44亩,建筑面积47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为5218万元。校园主体建筑包含办公楼、教学楼、综合楼、音乐厅、体育馆、游泳馆六大部分,配备有先进的会议室、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广播室、录播室、数字化地理教室、数字化物理教室、心理咨询室、教师活动中心等,全部教室安装了“班班通”、监控摄像、校园广播;运动区拥有200米塑胶运动场、塑胶篮球场和五个标准化羽毛球场;校园西侧为师生生活区,设有餐厅、教师公寓和学生公寓。我校作为郑州外国语教育集团核心成员,同时担负着与郑州实验外国语中学联合办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倍增的重任,目前形成了“一校三区”(陇海路校区、郑密路校区、嵩山路校区)的格局。

(二)学校发展的现存优势

1.学校价值体系已成为师生共同追求。建校30多年来,学校从最初的薄弱学校到崭露头角,再到保持领先,始终坚持“精品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确立了“着眼终身发展,为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培养中西文化融合、智慧人格并重,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复合型国际预备人才”的培养理念,传承发扬了“四干”精神,形成了“严、细、深、实、快”干事新作风,校园文化识别系统得以广泛运用,“勇争一流、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已经深入师生人心,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

2.学校办学业绩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心态、习惯、方法、品德、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品牌优势。目前我校已经成为最优秀学生向往的学校,家庭为有学生在郑外读书而骄傲,社会为有郑外品牌而自豪。学校中招成绩连年保持全市第一,尤其是近五年中连续出了四个全市中招状元,2015年中招全市前十名占到七人,超过90%的学生升入省示范高中,众多学子在这里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根基。学校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赞扬,先后获得全国示范性家长学校、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师德师风先进校等多项荣誉称号,连年被评为郑州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郑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郑州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

3.学校面临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发展机遇。按照郑州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建设国际商都的目标定位,五年内郑州市人口将继续激增至1500万人,再加上二孩政策放开,郑州教育将再次迎来蓬勃发展之势。学校作为全市初中义务教育的领头雁,将有更多机会顺势而为、借势而上,在政府、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下,主动承担责任,做大做强,成为引领郑州、代表河南、面向全国的基础教育展示窗口,为实现新一轮的腾飞打下良好基础。

4.人力资源保障坚实有力。一是干部队伍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年富力强,干劲十足,群众基础深厚,为学校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教师队伍风清气正、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乐于奉献,教师梯队结构合理,名师、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学科中心组成员等人数为全市初中最多,青年教师培养卓有成效,正是全身心投入干事业的最好时期。

(三)学校发展的当前挑战

1.现代化办学对教师观念及教育教学能力的挑战。学校经历长期快速发展,整体水平处在同类学校的较高层面。但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撞击,对教师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产生影响,部分教师视野不够广阔,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待加强,且随着学校知名度的进一步提高,在给教师带来荣誉感的同时,个别教师也随之滋生出了自满情绪,竞争意识与危机意识有所淡化,自身综合素质与家长期望、学校发展不能同步。今后如何进一步发展、弘扬郑外光荣的办学传统与勤奋敬业、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如何进一步转变教师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促进教师发展,仍将是学校常抓不懈的核心问题。

2.生源结构变化对分层教学的挑战。近年来,学校生源数量和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从最初的考试选拔到推荐选拔,再到直接推荐与划片相结合,同时每年新增大量中原新城协议生,学生层次差别较大。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开展好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既能传承发扬预备英才培养的优势,又能促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将对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提出更大挑战。

3.教育改革和竞争加剧对学校转型的挑战。在义务教育均衡化的趋势下,学校如何未雨绸缪,做好转型,应对政策的变化,继续保持领先发展将是近阶段的重要议题;另外,在郑州市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城市规模扩大,外来人口涌入,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强烈,各个学校都在抢抓机遇,不惜投入,涌现出一批优质民办学校,成为潜在竞争对手。作为公办学校,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也是事关长远发展的重要议题。

二、发展阶段分析

(一)学校发展起点的重新定位

要对学校的发展阶段把握准确。学校是一个生命体,从初生到成长,直至成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学校的发展规划,不应该是终极目标,应该是有阶段性的。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在于缩短初生期,延长成熟期,使学校始终保持向上的朝气,保持持续的发展态势。

我校作为一所优质学校,已经到了新的发展平台,如果不确定更高的目标,可能会在不断的自我重复中磨灭锐气、丧失进取心,不能成长为一所伟大的学校。因此,在新一轮发展中,学校应重新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并且在这个起点上重新成长、成熟,以不断延长上一发展阶段的成熟期,体现高位发展理念。

(二)学校发展阶段的重新界定

为体现学校的高位发展、持续发展,也为了本规划的全面落实,以本次规划为起点,重新分析和界定今后三年学校的三个发展阶段:

2016—2017:稳步发展阶段。本规划所设定的学校发展愿景、使命、目标和战略行动的各项任务全面启动,学校发展战略思路和布局基本确立,各种重要的办学指标要有稳步提升,稳定和保持社会对学校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

2017—2018:重点提升阶段。本规划所设定的学校发展愿景、使命、目标和战略行动的各项任务基本完成,办学的各种重要指标名列前茅。尤其在办学层次、社会声誉、外语特色、教师发展、学生培养等重点方面得到提升并独具特色。

2018—2019:全面腾飞阶段。本规划所设定的学校发展愿景、使命、目标和战略行动的各项任务全面完成,育人环境、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生源质量等都达到较高水平,办学理念、办学实践和办学成果在省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学校发展步入新的起点。

三、规划背景分析

新一轮规划将“着眼终身发展,为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与市教育局提出的“做有未来的教育”紧密结合,就是要在遵循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社会的道德、知识、技能等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素养,从而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郑州市教育局在郑州市“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提出了“做有未来的郑州教育”,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郑州城市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二孩政策的放开、普及高中段教育的提出,势必会对郑州教育资源的拓展和布局带来新的挑战;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高考改革的到来,势必会对郑州教育现有的教学形态带来新的冲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打造国际化现代化交通枢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际商都的城市定位,势必会对郑州教育的内涵提升带来新的课题。教育要想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有超前意识、未来意识,密切关注、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

二是郑州教育进一步全面发展提升的题中之义。当前郑州教育已明显领先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学校资源布局趋向合理,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趋于稳定,教育形象明显改善,许多工作已铸就区域特色和发展品牌,就目前态势看,郑州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步入了一个“高原期”。省会教育要继续构筑高地,跻身全国一流行列,就必须审时度势,继往开来,在办好“有价值”“有道德”“有灵魂”教育的基础上,去谋求更高层次的教育愿景,那就是——以发展的眼光,站在对未来展望的高度,努力打造“有未来的郑州教育”。

基于上述郑州教育发展背景,我校作为郑州教育的排头兵,面对新形势、新局面,有责任、有使命积极投入到未来教育蓬勃发展的洪流中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谋划更大的布局,促使学校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保持长盛不衰。

 

第二部分  使命和愿景

 

使命是对学校宗旨和办学理念的宣言,是对学校未来发展、长远目标的一种高度概括。愿景是对学校理想未来的勾画,是对学校在今后三年将要达到的目标的概括。规划对今后三年学校发展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思路进行确定和阐释。

一、办学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校办学机制,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放眼未来,彰显特色,为创建全国名校打下基础。

(一)办学理念

着眼终身发展  为幸福人生奠基

(二)培养理念

中西文化融合  智慧人格并重

(三)办学方略

以教师发展促进学校发展

二、办学目标

办名校、铸名师、育名生,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化、高质量、有特色的全体师生的书香校园、精神家园、幸福乐园。

具体阐释为:一个发展指向、两个办学定位、三个环境创设。

(一)一个发展指向

打造引领郑州、代表河南、面向全国的义务教育名牌。这是学校新一轮发展的具体使命和愿景。

(二)两个办学定位

学校未来三年要确定两个办学定位:

1.引领郑州。继续发挥学校品牌和优质教育资源对郑州市的影响、示范和带动作用,在教育教学改革上成为郑州市义务教育改革和学生培养模式创新的引领者和先行探索者。

2.代表河南。继续做大做强学校的品牌,在传承学校文化的基础上,把学校打造为不断开拓创新的具有郑外特色的河南一流初中,并在全省范围内保持领跑的发展态势,能够成为面向全国展示河南义务教育成果的教育窗口。

(三)三个环境创设

环境创设既是学校新一轮发展所追求的教育情怀和学校特点,也是实现三年发展目标的具体体现。

1.努力创设一种能激发每个人的才智和创造力发挥的校园文化环境。其学校特点和具体目标体现是:和谐的校园文化。

2.努力创设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潜能充分发挥、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其学校特点和具体目标体现是:骄人的办学成绩。

3.努力创设教师按需施教,为每一位教师提供特色发展、卓越发展的专业成长环境。其学校特点和具体目标体现是:一流的教师队伍。

三、办学策略

(一)继续深化“严、细、深、实、快”五字精细化管理策略

实行精细化管理,完善制度建设,形成“严、细、深、实、快”的工作作风,强化工作执行力,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精细化、人文化。

(二)做“有未来的教育”,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

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落实教学常规,回归教育本真,以发展的眼光做“有未来的教育”,努力培养中西文化融合、智慧人格并重,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复合型国际预备人才。

(三)继续坚持“以教师发展促进学校发展”的办学方略

在教师中继承和弘扬学校“四干”精神,重点做好“四型”教师队伍建设,即:学习型教师队伍、奉献型教师队伍、专业型教师队伍、幸福型教师队伍。

(四)突出“集团化办学”,彰显学校服务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继续完善一校多部下统一、规范、协调、顺畅的管理体制,探索建立集团化办学的现代学校制度,统一办学理念,注重文化融合,加强师资培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同时发挥名校带头辐射作用,探索推动学区管理机制、校长工作室培养机制,在共同的办学愿景下,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背景下的个性化和特色化办学。

 

第三部分  重点项目和工作举措

 

重点项目和工作举措是对办学目标的落实。规划为每个具体目标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这是本规划的核心部分。

一、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一)目标愿景

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回归教育本位,狠抓减负增效,继续保持在全市范围内素质教育和中招成绩的“双领先”地位,继续保持考取西安交大少年班及新加坡公费留学项目的领先优势。

用三年时间,培养并形成学校科研骨干力量,以科研带教学改革,以科研促教师发展,全面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教科研水平,推进教师的课题研究技能和研究方法,力争在上级教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取较高的名次。每年有不少于4个市级及以上的课题结题或获奖;重视各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三年内重点抓好3个校本课程;进一步修订完善校本作业编写,正式对外出版发行;整理出版不少于2本校本科研成果、教育教学论文集。

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具体措施

1.以课堂建设为主阵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今后一段时期,课堂建设仍将是我校实现长久发展的支撑点。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从“双基”走向“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增加了对“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教学要求。今后继续坚持以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为重点,深入开展以“同课异构”、“聚焦课堂”、“反思性教学”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研活动,以“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研讨”为基本形式,深化“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践探索,引导教师以目标导引教学、以课堂评价落实目标,注重课程实施的有效性,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研究与实践模式,达成“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构建符合校情、学情、学科特点的高效课堂。

2.以课程开发为主线,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实施“优势学科群建设工程”,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构建具有外国语中学特色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与国家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现有课程体系。着重提升体育、美育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重点开发“三大类”校本课程:活动类课程、德育类课程、学科类课程。

活动类课程主要包括:男子篮球、女子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绘画、手工编织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特长发展。

德育类课程包括:主题班会系列化课程,升旗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大纪念日、节日教育系列课程,特色校园文化系列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系列课程,安全教育系列课程,法制教育系列课程,养成教育系列课程,家长学校课程共十个系列。

学科类课程包括:《第二课堂》校本课程,《校本作业》系列,语文学科的《国学读本》阅读课程、外语学科的《模拟联合国课程》、历史学科的《历史乡土教材》课程,物理学科的《机器人课程》,地理学科的《数字星空》课程。

3.以评价体系为手段,抓好教育教学监测。要采取现代化的教学信息反馈和先进的评价方式,多角度、多层面评价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情况。

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时做好质量分析、跟踪、反馈,邀请专业机构进行学业评估,将学生发展指数与学习压力、睡眠、作业量等指数结合起来,严格执行学校“减负”规定,不定期检查教师教案、听课记录、学生作业批改情况,及时反馈,督促改进,切实做到减负增效;严禁随意私自调课,旷课等不良现象发生;落实教学、教研、评教及学情调查,促进学校内涵提升。

4.以教科研活动为平台,巩固教育教学成果。重点做好主题教研观摩活动,以教研带动课堂教学,以教研促进教师成长,逐渐形成教研特色;利用教科研杂志《新视野》、读书报告会、课题经验交流会等载体,整理出版校本优秀论文集、优秀课例集、读书感悟等系列书籍。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撰写论文、建立研究课题,并整理形成科研成果。制定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和其所在的教研组或以获奖者为主的团队,主动承担展示课任务,坚持校级、市级、省级公开课、优质课、研讨课的逐级推荐制度。强化教研组内的合作意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共同参与教研活动,营造浓郁的教研氛围。

二、彰显特色行动计划

(一)目标愿景

发挥外语教学优势,营造外语文化氛围,着重培养学生外语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形成展现师生个性化的、优质的、稳定的办学风格和模式,做到出名师、出教材、出教法、出学科标准、出优生群,产生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

具体体现:完善德、法、日小语种日后与高中阶段的衔接工作;继续保持师生在各级英语竞赛中的首位表现;举办好外语文化艺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促进其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外语实际运用能力培养,保持每年剑桥英语等级测试通过率在全国外语学校中处于前列;积极继续组织学生参加“模拟联合国”活动,充分展示学生优秀的外语综合素质;探索实践个别学科的双语教学;加大外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增加国际间交流,使外语教学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培养出2—4名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

(二)工作措施

1.教材多元化。继续引进国外原版教材,结合教育部统编教材、全国外语学校实验教材等,实施外语教材的多元化,以适应不同层次学习的需求。

2.上课小班化。坚持全省首创外语小班授课模式,每班学生根据层次分为A、B两个小班,施行全外语上课,最大程度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3.口语标准化。继续实行全部聘用美籍外教对学生进行口语辅导,既提高学生口语水平及交际能力,又能使学生拓展国际视野、融合国外文化。

4.评价国际化。为检测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继续坚持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国际英语等级考试。

5.课程双语化。探索实践双语教学的基本形式和课程设计,对双语教师有计划地开展相关培训,力争将双语课程打造成为对外交流展示的特色项目。

6.人才精英化。坚持举办外语文化艺术节、外语风采展、外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打造高品格的“模拟联合国社团”,创造出浓郁的外语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7.视野开放化。每年组织师生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开展国际夏令营,切身感受所在国家的语言习惯、风俗人情以及多元文化的异同;积极承接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青少年来访交流,使学生在深刻体验中,建构并完善中西融合的观念。

三、教师发展行动计划

(一)目标愿景

以促进教师发展为中心,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先导,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名师比例高、辐射效应广和社会声誉好的教师队伍。着重抓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基本达到“三年争当优秀教师,六年成为骨干教师,九年成为学科带头人,十五年争做名师”的培养目标。

具体表现为:教师职业道德学生及家长的满意度稳定在97%以上;努力培养40名能够达到市级名师条件的校级名师、20名达到市级名班主任的校级名班主任;省、市名师人数继续保持初中学校最多,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教育教学专家增至35人;青年教师在优质课大赛中获省、市一等奖不少于20人次,并承担起学校发展主力军的重任;梯队建设更加科学合理,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本科率达到100%,研究生比例达到40%;教师幸福感强,工作积极性高,人文氛围好;涌现出一定数量的无私奉献先进事迹,在社会上产生较好影响;教学中能够按照新课改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形成教育教学示范效应和较高社会声誉。

(二)工作措施

1.提升教师道德素养。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以“培养敬业精神,提高育人水平,塑造师德风范”为目标,要做到“立师志、修师德、练师功、树师表”,弘扬“爱生、精业、严谨、善导”的教风,及时传达上级教育文件精神,并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对老师们的学习心得体会进行评选;修订并完善学校现有的关于师德师风方面的制度和要求,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之与学校的现状和整体发展相匹配。

2.提升教师知识素养。以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为目标,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引导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研究生学位、学历学习,逐步使具有研究生学历(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教师比例达到40%;积极承办省市各类观摩课、优质课、交流研讨活动,为老师们创造更多提高专业水平的机会;在教师之间充分开展研讨交流。通过校本教研、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相互观课,相互评课,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3.提升教师教学素养。“功夫在课外”,通过开展读书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引导教职工多读书、读好书,提升理论水平与思考力。同时,开展“同课异构”、“聚焦课堂”等多种形式的课堂观摩活动。具体要求:每学年,市级以上的骨干教师及名师每人上一节精品课;备课组长每人上一节校本研究课;三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每人上一节成长展示课;大学生每月上一节月汇报课。

4.提升教师研究素养。充分重视教科研工作,完善各项教研制度,形成“教科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任课教师”的教研骨干力量,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以教科室为牵头单位,深入开展调研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老师们开发校本课程、建立研究课题,在实践中总结教科研成果,并做好量化评比。

5.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重点抓好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升,设置“成长专列”,即每位青年教师的成长都随着教龄和经验的增长而有着同样的轨迹:汇报课、达标课、展示课、观摩课、精品课、高效课,从而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期。近年来,已有30多位青年教师在全国、省、市级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希望,今后三年学校将加大培养力度,使青年教师的才能在新一轮腾飞中得以充分展示。同时,实施名师梯队建设方案,通过搭建“学校教坛新秀、十佳青年教师、十佳班主任、学校首席教师”等培养平台,引导和激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意识,经过持续的培养,使学校多出省、市骨干教师、名师、杰出教师及教育名家。

四、学生培养行动计划

(一)目标愿景

着眼学生终身发展,坚持“诚信为先、尊重他人、富有责任感”的德育培养目标,注重“优雅、大气、自信、自强”的人格塑造,用多元化、发展性评价标准衡量学生,构建师师和谐、师生和谐、生生和谐、生境和谐、家校和谐的德育大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二)工作措施

1.打造专业德育队伍。加强班主任队伍专业培训和梯级建设,继续完善“班主任论坛”模式,改革完善班主任队伍的考核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发挥名班主任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采取新老结合、师徒结对等方式培养班主任后备队伍。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德育简报》、《学生成长指导手册》等载体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2.强化家校德育网络。通过召开家长报告会、家长经验交流会、家长学校工作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形成家校合力。

3.狠抓主题德育渗透。学校每年坚持开展学雷锋月、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10余个主题活动,同时积极组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修养。

4.充分搭建德育平台。通过组织校园之星评比系列活动、外语文化艺术节、外语风采展、“告别金色童年”十四岁集体生日、校园百家讲坛、挑战校园吉尼斯、秋季运动会、学生代表大会、共青团代表大会、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会、学法交流、家庭教育报告会等活动,营造清新自然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危难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观念。

5.促进社团蓬勃发展。学生社团本着“自愿参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原则,成立了广播社、爱心社、模拟联合国社团、文学社、书画社、合唱社、篮球社、摄影社等多个社团组织,成为学生提升能力、拓展视野、彰显个性的乐园,并取得优异成绩。目前,新月文学社被市教育局评为首批“五星级”社团,模联社、合唱社、书画社、爱心社被评为“四星级”社团。今后三年力争打造4—5个全市范围内的品牌社团。

6.打造精品交响乐团。我校管弦乐团成立于2002年,曾先后赴法国参加欧洲第十五届乐团艺术节,参与全国第九届中运会闭幕式专场演出,赴澳大利亚、德国柏林举办新春音乐会,并在2007年、2013年两次摘得全国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誉,被学生称作“荣誉与梦想齐飞”的乐团。今后三年,乐团将进一步提升层次,积极举办各种规格音乐会,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学校美誉度。

7.形成特色体育项目。作为省级传统项目学校,我校女子排球队夺得河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排球锦标赛三连冠、郑州市五连冠;校乒乓球队同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今后的三年中,继续关注体育生的选拔、训练与培养工作,逐渐形成较有影响力的体育特色品牌。

五、管理创新行动计划

(一)目标愿景

通过三年的努力,以精细化管理和执行力文化为管理创新突破口,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探索科学管理模式,使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团结共进,开拓创新,追求制度管理、人文管理、自主管理与文化管理的境界。

具体表现为:校级和中层干部群众满意率不低于95%;连年保持郑州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中小学德育先进单位、师德师风先进校、新闻宣传先进单位、优秀基层工会等称号,继续创建郑州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在成功创建河南省文明单位的基础上,向创建全国文明单位积极努力。

(二)突出“四个管理”

首先,坚持制度管理。一方面推行分层管理,各个层面既能自主合作创造性地开展好各自的工作,又能为下一层做好服务和指导检查工作,提高管理效益;另一方面则推行考评激励制。实行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对成绩突出的教职工给予特别奖励。

二是发扬民主管理。包括:充分发挥教代会职能,发挥教职工主人翁作用,倾听群众呼声,征求群众意见,接纳群众建议;坚持校务公开,增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透明度;发挥学生会和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倡导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监督。

三是倡导人文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关心、尊重每一位教职工的生活、成长和发展,为每一位教师营造自身发展的空间,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积极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激发教职工教书育人积极性。充分重视教师身心健康,在完善书吧、运动场馆管理机制的同时,设置环境舒适、设施一流的瑜伽馆、健身房,聘请专业教练定期指导,在教职工中形成积极参与运动健身的良好风气。

四是融入文化管理。提炼学校文化内涵,传承发扬学校文化精神,在充分尊重并努力提升个体需要的基础上,用学校的目标去凝聚全体教职工,并引领教职工行为,使学校成为教职工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乐园

(三)强化“两支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学校后备干部培养。认真从班主任、年级长、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中选拔、培养年轻后备干部,建立合理的后备干部梯队,保持干部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实行和完善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要求学校领导干部要着重提高“六种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写作能力,协调指挥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树立“六种意识”(即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危机意识、自律意识、创新意识);中层以上干部要切实做到“三、二、一”(每周听三节课、与两个任课教师谈话、深入一个班级),并在每周行政会上汇报;要经常倾听教师以及学生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要求,率先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促进良好师德和优良教风的形成。

二是将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三年发展规划重点项目,根据年度计划和分解目标逐步实施,建设成一支学习型、奉献型、专业型、幸福型的教师队伍。

六、公共空间建设行动计划

(一)目标愿景

以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为核心,以打造学生活动空间、学生思维空间、学生表现空间为主要内容,有计划、有品位地对学校现有设施进行升级和改造,突出保障师生安全,力争打造一所既典雅大气、富有人文性,又极具科学、创新、现代气息的美丽校园,使其成为提升学生文化涵养的载体,为师生自由想象、自由探索、自主发展提供无限空间。

(二)重点特色项目

1.信息化网络平台项目。互联网极大拓展了学校的教育空间,要通过信息化手段为学生创建提供更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促进学习变革。进一步完善校园网功能,做好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发布与宣传,实现功能互补,有机融合,更加方便快捷服务于师生和家长。实施校园网升级改造工程,拓展校园网络4个专项平台:学习平台、家校平台、教师资源平台和办公服务平台,实现学生能够在网络空间内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完成作业,家长能够更便捷了解和参与学校管理,教师能够便捷查阅所需各种教学数据,制作并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让更多人享受我校优质教学资源。

2.现代化教学设施创新项目。创新性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更大的体验空间。学校优化并整合建设专供学生创新体验的数字物理实验室、数字数学实验室、专业音乐教室、心理咨询沙盘室、宣泄室、机器人教室、数字地理教室、校史馆、游泳馆等,开发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

3.校园文化空间改造项目。以校园文化中的“幸福、融合、智慧、卓越、奉献、荣耀”为主题元素,提升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对学校特有的连廊、走廊进行统一设计规划,设置文化墙浮雕、艺术雕塑、公共场所展厅等校园文化设施,彰显学校独特精神气质。完善图书馆的功能,从书的空间向人的空间转变;从原来储存资源为主变为多元化空间,增强研修、研讨、体验等功能。

4.平安校园建设项目。深入开展平安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完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和队伍建设,做到联控联防,优化校内外环境,争创省级校园安全示范校。

5.班级文化建设项目。班级小文化体现学校大文化,要让班级的空间增加新的价值。要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氛围,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学校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班级文化建设方案,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提升班级文化品味。从班级的教室环境文化、学生精神文化、学习节奏文化、管理制度文化四个方面推进具有郑外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影响和熏陶学生。

 

第四部分  规划实施与保障

 

学校将高度重视本规划的落实和评估,注重对过程的监控,注重规划评估和不断完善。学校为规划的实施制定具体的目标和衡量标准,然后据此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变化,体现规划的弹性。所做的评估将有两种:一是经常性的评估,每年一评;二是总结性的评估,即在规划完成后进行评估。

一、建立专门机构负责监督落实规划的执行

为了提高规划执行的力度,学校将建立专门的指导委员会,负责规划的监督落实。指导委员会不仅对规划实施给予全面的方向指导,而且严格控制战略规划实施的时间,并且督促战略规划实施各个部门的全力合作,寻求战略规划实施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多方面的保障和支持。

此外,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监控规划实施情况,学校设定规划实施的激励考核办法,并适时调整学校战略规划实施方案。

二、建立多层次的监控系统

根据需要,每学期召开一次规划落实工作专题会议,研讨规划执行情况,跟踪规划实施过程,及时监测和复审执行过程。在规划实施中推行项目责任制,采用“目标管理”、“层级管理”、“制度管理”相结合的形式,明确岗位职责,各司其职,提高执行效率和工作效能。

学校每年的财务预算为规划的执行和绩效管理提供经济保障,学校每年对各处室的年度工作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与下一年度的预算直接挂钩。

三、注重对规划的不断完善

规划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前进过程,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要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调整目标,不断对规划进行评估和完善。

学校每年对规划文本进行年度性回顾和“滚动推进”,根据对上年规划执行情况的总结、对当前环境的分析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测,修正原有规划中不适应的部分,同时制定年度操作计划和财务预算,以此保证学校能够依据环境的变化进行决策。

综上所述,今后三年内,学校将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勇挑重担,扎实工作,开拓奋进,在管理、教学、德育、科研、行政、后勤工作等方面精益求精,创新务实,继续推进创建教学质量高、育人氛围浓的名校步伐。

 

2016年2月21日


文档预览关闭